徐春梅
編者按/作為新興的化妝品零售業態,專營店因其購物便利性、店鋪形態多樣化,近年來高歌猛進。從近日召開的第十八屆中國美容博覽會發布會上獲悉,目前我國的化妝品專營店數量已超過16萬家,化妝品零售額的比例上升到33.6%;化妝品專營渠道已從邊緣走向主流,成為繼百貨公司、超市渠道之外的第三終端。業界紛紛指出,這一變化將帶動一批依托于專營店渠道的本土品牌提升,以及國際大牌的持續關注,并可能引發整個行業的洗牌。
化妝品專營店渠道儼然成為繼百貨、商超之外的第三終端,然而依托這一渠道成長的本土品牌正遭遇發展的瓶頸。
“現在本土一線品牌不好做,我們今年準備將他們的銷量壓縮10%~15%。”一家位于山東的連鎖化妝品專營店老板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因為這些品牌的網上價格遠低于專營店價格,讓消費者不買賬,同時他們更偏重廣告,而不注重產品的研發與品質。而他所說的本土一線品牌包括近年來依托化妝品專營店渠道成長起來的自然堂、珀萊雅、美膚寶、丸美等品牌。
與此同時,寶潔、歐萊雅等外資品牌都在加碼化妝品專營店渠道,以及一些日韓品牌也開始取代本土品牌的貨架。“化妝品專營店渠道已經從邊緣走向主流,它不再是本土品牌的棲息地或避風港。”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專營店渠道成第三終端
目前我國化妝品專營店的數量已經超過16萬家,占化妝品零售額的比重上升到33.6%,成為繼百貨、商超之外的第三終端。
我國化妝品的銷售渠道主要是百貨、商超與化妝品專營店。百貨商場專柜主要是國際大品牌的高端產品銷售,超市是中低端大眾化產品的銷售渠道,而專營店主要是本土品牌的棲息地。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我國化妝品專營店的數量已經超過16萬家,占化妝品零售額的比重上升到33.6%,成為繼百貨、商超之外的第三終端。
“本土品牌在百貨、商超等渠道遭到國際品牌排擠后進入專營店渠道,并依托這一業態的急速擴張而實現了銷量的大幅提升。”廣東飄影副總經理黃志東表示,本土品牌基本上無法進入百貨渠道,而進入超市渠道有進場費、賬期,以及很多品牌的銷量不足于支撐雇傭導購和給超市的費用等,這讓這些品牌選擇了專營店渠道。而專營店渠道的進入門檻低,一般采取低折供貨的操作模式,較高的利潤空間也讓店主愿意去推動產品的銷售。此外,專營店渠道剛出現的時候也缺少貨源,因此與本土品牌一拍即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