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鄱陽訊(記者卓凡通訊員羅傳勝)如何實現“由人口大縣、地域大縣向經濟強縣的快速跨越”?鄱陽“強攻工業”碩果累累:今年第一季度,工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43.1億元,同比增長30.05%;完成稅收5446萬元,同比增長46%。
作為濱湖大縣,鄱陽決心在青山綠水間實現“工業興縣”之夢。他們的措施是:立足當地資源;宗旨是:保護生態環境。
該縣“強攻工業”,堅決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妥善處理好工業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關系。鄱陽人力資源豐富,為此他們大力發展“兩頭在外”產業,五金機械、制衣制鞋、醫藥化工、新型建材等已經形成規模。該縣還抓住國際國內生產要素大流通的有利時機,充分利用資源、區位和交通優勢,按照集群化、產業化、品牌化和規?;陌l展目標,引進投資規模大、科技含量高、成長性強的優勢產業項目,不斷促進開放型經濟上水平、上規模。
鄱陽大力發展生態工業。他們不斷完善生態工業園區規劃的編制,拒絕了47個高污染、高能耗項目,淘汰了9家污染企業和6條落后生產線。先后引進武漢凱迪生物質能發電、甲醇汽柴油等項目,一批以太陽能、生物質能、風能等開發、生產為主的綠色能源產業群快速成長。圍繞綠色、環保、生態的目標,全縣形成了大小不一、各具特色的工業園區。目前,在縣園區143家投產企業中,綠色能源、紡織服裝、五金機械、食品加工企業達89家,總投資為63億元,占整個園區企業投資的70%。
鄱陽還改造手工作坊,使其發展成現代化企業。鄱陽漁區漁民制作漁鉤有百余年歷史。該縣把漁鉤產業納入縣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在工業園區劃出100畝土地,作為漁鉤產業園。目前,鄱陽年產漁鉤80多億枚,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0%,國際市場份額的30%。
作為農業大縣,鄱陽糧食資源豐富,具有發展食品加工業的優勢。籌資1.06億元成立現代化糧食加工集團——江西湖城糧業集團,主營鄱陽湖大米的加工、銷售,年設計加工能力達50萬噸。集團建有綠色、有機大米生產基地10萬畝,惠及10萬農民。新安食品有限公司依托鄱陽湖地方特色資源,開發出“新芝安”牌不老菜、銀魚王、酒香魚等30多種深加工產品。通過公司+基地、基地帶農戶的形式,兩萬多農民在家門口就業,為“無工不富”的道理作出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