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跟朝鮮做貿易,但最好別去投資?!痹谥袊鴸|北最大的邊境城市丹東,當地商人總是這樣警告外來的同行。
這在丹東的邊貿商人圈子里早已成為共識。這個圈子里,除了中國投資者討債無路甚至被掃地出門的諸多傳言外,朝鮮國內政治、經濟領域的變動、朝鮮半島風云莫測的時局,始終是他們心里揮之不去的陰影。
但過去二十年中,依然有無數中國商人像貝殼一樣吸附于丹東,在這座備受矚目的邊境城市里做著各自的生意。
聯合國制裁不了
3月22日中午,陽光照耀著丹東,而橫貫中朝邊境的鴨綠江上依然寒風凜冽。
沿鴨綠江邊整潔的人行道上,一位裹在厚棉衣里的小商販像以往一樣,正尾隨游客兜售從對岸朝鮮走私來的香煙、郵票之類的小商品。發現游客對朝鮮時局感興趣后,小商販抱怨著說:“昨天是世界睡眠日,可那邊倒好,拉了一天警報?!?/P>
“那邊”指的是對岸朝鮮最大的邊境城市新義州。3月21日,許多丹東市民都聽到對岸傳出的凄厲空襲警報聲。此前一天,朝鮮官方媒體表示“朝鮮人民軍”已經做好了與韓國和美國作戰的準備。
雖然朝鮮戰爭停戰協定已經簽訂60年了,但戰爭的導火索似乎總也燃不到盡頭。隔著鴨綠江望去,新義州沿江的地帶稀稀落落的樹木掩映著低矮平房,幾艘小型漁船擱置在岸邊石灘上,罕有行人蹤影。更遠處的山丘上,積雪仍未消融,一派沉寂景象。
“今后會怎樣?大家心里都沒底。”在緊鄰鴨綠江的丹東市佳地廣場里,一家公司的總經理趙啟明對中朝貿易作了悲觀的預判。在他辦公室里喝茶閑聊的老朋友,另一貿易公司的老板李興泰對此則點頭稱是。
趙啟明的公司位于佳地廣場臨江一側,步行數分鐘即可到達丹東口岸。即便朝鮮官方稱朝鮮半島正處于“一觸即發的核戰爭狀態”,但中朝間的邊境貿易仍然一如既往——橫跨鴨綠江兩岸的中朝友誼大橋上,不時能見到幾輛卸完貨的卡車從江對岸緩緩駛來。據統計,經丹東口岸過境的貨物量約占到中朝貿易額的80%。
緊挨丹東口岸的一名紡織原料批發商說,現在每天有約兩百輛貨車來往,“跟以往差不多”。他認為聯合國安理會最新的對朝制裁決議跟自己的生意沒什么關系,“我們賣的是民用物資,聯合國制裁不了”。
一位當地貿易商聲稱,韓國政府安排了專人盯著丹東口岸,并記錄口岸里的貨物品種數量。這位貿易商說,他去年見過那名韓國人,“那家伙每個月領2000美元,不過總在偷懶,會拿幾百美元來雇中國人幫他記錄”。
緊張時局對丹東的旅游行業也沒產生什么影響。正在丹東出差的一家朝鮮旅行社的官員說,不久后朝鮮可能會推出一個新的旅游項目——該國正計劃將平壤郊區的一處農莊打造成新景點?!坝慰涂梢詤⒂^我國農村的面貌,還能跟村民一起打年糕?!边@位官員稱。
遼寧鴨綠江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總經理于雙鵬說,由于正處于對朝旅游的淡季,他公司一季度組織赴朝旅游的中國游客數量只有約三百名,跟往年同期差不多?!胺吹故且驗榫謩菥o張,西方國家赴朝游客的數量還略有增加”。
黃金時代
從佳地廣場上放眼望去,對岸就是朝鮮最大的邊境城市新義州。但這棟寫字樓幾乎完全被從事貨物貿易的中國公司占據,電梯里的廣告上印著這些公司的銷售范圍,從重型卡車、鋼材、化肥到家用電器、服裝鞋帽、日雜百貨。而朝鮮駐沈陽總領事館丹東領事辦公室就設在這棟樓的21層里。
過去二十年里,這類中國公司組織的各種物資川流不息穿過中朝友誼大橋,在新義州短暫停留后,被運往嗷嗷待哺的朝鮮各地。作為回報,中國公司從朝鮮換回美元,或者礦產、木材、海產品、藥材之類的貨物。
作為多年的商業伙伴,趙啟明、李興泰都已年過50。一身的名牌服裝和閃亮的勞力士手表顯示,在過去20年的對朝貿易中,他們都收獲頗豐。
1993年,這對朋友一同成為了最早一批中朝邊貿商人。在此之前,李興泰曾在遼寧省一家國營進出口公司工作過多年,早年與朝鮮相關部門的接觸,為他此后下海從事對朝貿易搭建起了諸多人脈。正是在他的指點下,趙啟明也踏入了剛對私營企業開放的對外貿易領域。
“差不多有六七年時間,閉著眼睛都能掙大錢。”李興泰這樣形容早期中朝貿易的狀況。他有眾多引以為豪的貿易案例,比如,1993年,他曾經向朝鮮銷售過數十萬件國內積壓的襯衫,“每件的采購價是一元人民幣,銷售價是兩美金”。
在對華貿易的早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朝鮮極度缺乏對國際市場的了解。代表政府的朝鮮貿易商社按照國家下達的采購指標和價錢,直接向中國貿易商發訂單。朝鮮至今沒有民間商業機構,所有商業行為都被大大小小的國營貿易商社掌控。
在李興泰眼里,早期利用朝鮮信息極度閉塞和中國商品價廉量大的特點,對朝貿易的利潤遠比中國商人在世界任何一個國家掙到的都要多。“他們那時甚至不懂得詢價采購?!崩钆d泰說。
這樣的狀況持續到了1998年。這一年,李興泰向朝鮮出口了一批中國產解放牌載重卡車,“6000美元一臺,我能掙到1200美元”。
除了高額利潤,朝鮮對外貿易的某些方式也令趙啟明瞠目結舌。在他印象中,自1994年朝鮮爆發持續多年的糧荒后,其商社曾將國內大量保修良好的機械設備以廢鋼形式銷往中國,以此換取生活物資。
這種被趙啟明稱為“賣血換命”的貿易持續了數年之久,直到在朝鮮不少生產企業陷于癱瘓困境后,才被朝鮮政府禁止。
在丹東的中國邊境商圈里,在公開場合談論與朝鮮有關的話題是一種禁忌。除了防范泄露商業機密外,商人們更擔心的是“惹上麻煩”。一個未經證實但在丹東商人圈子里廣為流傳的故事是:當地某公司老板在飯店里跟朋友喝酒時,聊了些自己赴朝旅游時的見聞,沒多久這位老板便被朝鮮列入了禁止入境名單。后來有人向這位老板透露了原因:他那天在酒桌上“說了不該說的話”,而這些話被一旁的朝鮮人聽到了。
中國駐朝大使館披露的數據顯示,1993年,中朝兩國的雙邊貿易額已有近9億美元。但受此后朝鮮經濟困難影響,兩國貿易持續下滑,到1999年一度降到3.7億美元的谷底。
不過那些在朝鮮政府內部“有關系”的中國貿易商,也能在慘淡的市場里獲得收益。李興泰多年游刃于朝鮮政商兩界,早已熟知怎樣從中謀利?!澳沁吺怯媱澖洕w制,凡事領導說了算。”他說。依靠雙方心照不宣的“互惠互利”,頻繁前往朝鮮的他總能成為對方的座上賓。他結交的朝方高官中,甚至有人民軍的高級將領。
十多年前,李興泰與人合伙在朝鮮投資開設了一間生產潤滑油的工廠。李興泰稱,工廠占地兩萬平方米,“朝鮮電視臺還專門播出過工廠開業的新聞”。
而趙啟明的生意也穩步推進。在國內搭建起齊全的采購體系后,在中國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他幾乎能提供朝鮮所需的小至蘋果,大至卡車之類的所有物資。對他而言,工作的內容很簡單:爭取朝鮮商社的訂單,指派業務員以低價在全中國采購相應物資,然后出口。一車車的貨物運出去,換回的是大把的美元或者一堆堆的礦產品。
在朝鮮這片神秘的國度里,李興泰、趙啟明成為最早一批成功的掘金者。類似他們的商人的成功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并在朝鮮經濟走出泥潭后吸引來更多的中國商人。
“進入21世紀,隨著朝經濟逐漸復蘇,雙邊貿易快速回升?!敝袊v朝大使館這樣評價新時期的兩國貿易變化。經過1999年的貿易低谷,中朝間雙邊貿易額在此后十年中翻了近十倍。至2012年,兩國間貿易總額已超過59億美元,其中朝鮮進口額超過34億美元。
丹東市對外貿易經濟合作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11年底,丹東市的各類外貿公司、邊貿公司、自營權生產企業已多達2000多家,其中對朝邊境小額貿易企業有500多家。而雙邊貿易也在早期的易貨、現匯貿易中新增了加工、轉口等多種形式。
暴利時代終結
在丹東街頭,隨便找個餐館老板、出租車司機、酒店服務員打聽,對方總有曾經或正在跟朝鮮做生意的親戚朋友。在當地人眼里,這一度是為數不多的發家致富門路。
距離丹東市區20分鐘車程的五龍背鎮里,住著一位名叫趙永建的失意者。趙永建年近60,能說流利的朝鮮話。只有在喝下幾口烈酒后,這名朝鮮族老人才會向外人提及自己在朝鮮的往昔歲月。那是一段曾經志得意滿,但最終又夢想破滅的異鄉之旅。
大約十五年前,利用自己有多位親戚是朝鮮人的關系,趙永建開始跑起了邊貿。與李興泰、趙啟明不同的是,他在早期一度扮演著類似朝鮮礦產經銷商的角色——朝鮮商社將一車車銅礦粉、鐵礦粉乃至稀有金屬鉬等礦產品拉到丹東,趙永建將其轉手賣給國內客商后,留下自己約20%的提成,剩余貨款支付給對方。
除了礦產品,趙永建也嘗試過發掘別的商業機會。例如,他曾與朝鮮商社合作從事廢舊電子產品回收利用:朝方負責將從歐美進口的廢舊電子產品拆解冶煉,他負責將冶煉出的金屬在中國銷售。與做礦產品銷售一樣,這個新業務也沒有風險——因為“有熟人”,他甚至不需要投入資金。
在趙永建的收益中,拿出一部分“打點”朝鮮商社社長是必不可少的。為此,他經常長時間呆在朝鮮,隔三岔五地宴請合作者吃飯喝酒。他說自己在那個時期“錢掙老了”。東北話里,這指掙了大錢的意思。
但像所有國家一樣,即便是朝鮮,這里的市場環境也并非一成不變。
在李興泰印象中,2004年左右,隨著大量中國商人的涌現,朝鮮商社也紛紛派出代表在中朝間頻繁往返,甚至有些人常駐丹東。這類能說流利普通話的代表現在在丹東市里不時可見,他們大多膚色暗黃、穿著色彩灰暗的服裝,不少人胸前還別著朝鮮領導人的徽章。
除了中國商人,外界幾乎沒有機會接觸這一群體——他們只談論生意,除此之外的話題一概回避。他們有靈活的商業意識,但對于不相干的人,則永遠保持著不失禮貌的距離。
丹東一間名叫“平壤松濤園”的飯店里經常能見到這類代表。這間朝鮮人開的餐館地處丹東對朝貿易的最前沿濱江路上。
餐館墻上懸掛著幾幅色彩斑斕但略顯清冷的風景畫,電視里始終播放著朝鮮人民軍的軍事演習、工業建設取得成就之類的節目。在夜幕里霓虹閃爍的濱江路上,這間餐館臨街的窗簾總是拉得嚴嚴實實。
3月26日夜里,一位穿著土黃色大衣,戴著茶色眼鏡的朝鮮代表走進餐館,他點了一道菜和一瓶鴨綠江牌啤酒。當電視上出現朝鮮領導人講話的鏡頭時,他有時會放下碗筷,走到電視前神情專注地觀看一陣。
在中國商人眼里,這位安靜的代表卻是可怕的對手。
“通過實地考察和互聯網,他們很快就把中國市場的底細摸得一清二楚?!崩钆d泰說,這些代表與“最擅長價格戰的中國人”會合后,徹底終結了中朝貿易以往的暴利時代。
趙啟明舉出了這樣的例子:現在他賣出一輛價值39000美元的中國重汽卡車,利潤只有150美元,而一條輪胎的利潤已經不到一美元?!八麄儗χ袊唐返牟少弮r格比我還清楚,甚至把中國政府出口退稅的部分都計算在內?!壁w啟明嘆著氣說,過去幾年中,他是“靠走量才活了下來”。
在趙啟明那隔成十多個辦公桌的公司里,一半的桌面上空無一物。那是他的公司最近幾年難于擴張的見證。
2007年,趙永建的生意也結束了。在這之前,曾經相處融洽的商社已經很少向他發貨。趙永建認為對方是想把更多的利潤收歸己有。此后,他曾經嘗試過與人合作在朝鮮修建批發市場,還曾經投資數十萬元嘗試在朝鮮開采銅礦,但最終無一成功。
對于事業的挫敗,趙永建認為沒有好的合伙人是重要原因之一。他說自己帶去朝鮮跟商社談合作的人總是“不靠譜,老想著忽悠朝鮮人”,這令對方十分不滿。
趙永建有些憤懣地稱,早期曾有不守誠信的中國商人利用朝鮮人缺乏貿易經驗的特點,拿到貨后就一走了之?!熬攀甏?,有四個朝鮮人為此被槍斃了。”他伸出四根指頭說道。
但并非只有中國商人不守信。新華網2001年5月22日曾轉載過中國駐朝大使館經濟商務參贊處對朝鮮市場的分析,其中提到了這樣的情況:目前朝鮮貿易公司(均為國營)對我國公司拖欠債務現象嚴重,自1992年至1996年上半年累計欠款達2.3億美元左右。
趙永建認為,由于以往糾紛幾乎都無法得到仲裁,使得中朝商人陷入了彼此戒備狀態。
除了合伙人,趙永建認為缺少資金是自己的最大障礙?!罢l能帶來更大利潤,朝鮮人就跟誰合作?!边@名生意場上的失敗者承認,在朝鮮商社徹底終止與他的合作前,他在對方心目中已淪為可有可無的小角色。
成天提心吊膽
“2010年發生延坪島炮擊事件時,我還有一萬件服裝在朝鮮生產?!钡|市東豐制衣有限公司總經理董豐說,那是讓他心驚肉跳的一天,“還好那天沒有開戰,否則我就虧大了?!?/P>
2003年,董豐做了個大膽的決定——將自己工廠接到的歐美訂單轉移到朝鮮,由朝鮮工人完成生產。在這之前,長年為歐美客戶做服裝代工的董豐已經為工廠的生存絞盡腦汁——由于中國市場成本的攀升,他的服裝廠已接連數年近乎無利可圖。
“后來我發現,自己唯一出路就是去朝鮮”,戴著金絲眼鏡,到哪里都挎著個公文包的董豐有著敢于冒險的商人氣質。下這個決定前,他對朝鮮的了解比普通中國百姓多不了多少。
通過朋友介紹,他聯系了一家總部設在平壤的朝鮮商社,并很快與對方達成了合作協議:他提供樣品和物料,預付對方約30%代工款,對方安排工廠生產,完成任務后交貨收余款。
朝鮮商社曾安排董豐到朝鮮工廠考察過,董豐形容那里“就像上世紀70年代的中國,廠房、設備都比較陳舊”,“環境非常干凈,所有物品都擺放有序”。 但除了廠長和技術人員外,他從未有過跟為自己生產服裝的朝鮮工人交談的機會。
近幾年,董豐每年要向朝鮮發去十萬件以上的生產訂單,與原先的中國工廠相比,他的生產成本下降了30%。他原先的那家制衣廠已解散多年。
每當發去生產訂單后,他就得緊緊盯著合作的數家朝鮮商社。而與對方的溝通是讓他最感煩躁的事——這些商社里通常只有一部國際長途電話,“打電話過去十次有八次占線,接通后,要找的人經常又不在辦公室”,董豐說,如果托其他人去叫要找的人,“代價是每分鐘八元人民幣”。
許多時候,董豐得忍受這樣的煎熬?!敖回洉r間和產品質量是關鍵?!彼f,如果不盯緊這兩件事,出了問題后他無法將損失轉嫁給朝方。原因是:為這些損失賠款,不僅會讓朝鮮商社計劃中一筆收入泡湯,還可能影響到商社領導的仕途——而這是對方無論如何要避免的狀況。
過往碰到這樣的事時,董豐寧愿自掏腰包息事寧人。“你要把商社逼急了,可能就再也見不到對方的人影?!蔽ㄒ涣钏牢康氖?,與他合作多年后,這類事件已不多見,而且朝鮮工廠發回的服裝質量已不在中國工廠之下。
董豐一度有過到朝鮮從事高純度氧化鎂提煉的投資念頭,但身邊朋友的警告讓他很快就知難而退。到朝鮮投資的中國人,“都是有背景的人”,他說。
李興泰似乎正是這樣的人,在他談及過往做過的生意里,不時出現位高權重的朝鮮政商人物。據他所言,他當年斥資數百萬美元購買頂尖設備組建的那座潤滑油工廠,還曾被當時的朝鮮高層領導關注過。
但正是這個被他寄予厚望的項目,多年前就已經“黃了”——像所有不愿談論自己在朝經商經歷的貿易商一樣,李興泰對往事閉口不談,只是面有怒色地稱,自己“被排除了”,但設備還在朝鮮。
2007年,李興泰曾在朝鮮平壤的羊角島飯店咖啡廳里經歷過這樣一幕:在他與一位長期在平壤向朝方商社追討貨款的吉林商人閑聊時,對方突發腦溢血,第二天病逝在回國的火車上。此前對方告訴過李興泰,自己已經討了三年債了。
因為早年商務活動頻繁,李興泰經常下榻于平壤各個酒店,并因此結識到一個特殊群體——長期呆在朝鮮追討欠款的中國商人?!肮烙嬘邪?、八十人以上”,李興泰說,這批人往往因討債無門而處境凄涼。
2012年8月,遼寧省西洋集團在網絡上發文稱,該公司在朝鮮投入2.4億元人民幣的鐵礦加工項目遭朝鮮合作方單方面毀約,并指責對方欺詐及惡意將該公司趕出朝鮮。在此事被全球多家媒體報道后,朝鮮中央通訊社罕見地對此商業糾紛作出回應,稱中方企業在投資中涉嫌欺詐和腐敗,因此需為違約負主要責任。
這成為中國商人心里一個巨大的陰影。趙啟明說,西洋集團犯下的致命錯誤是它不應該到朝鮮去投資。“一旦出現合作糾紛,你一家企業怎么可能贏得了朝鮮這個國家?”
盡管在對朝貿易中賺到了不少錢,但這位商人形容道,“感覺就像坐飛機,坐的次數越多,心里越害怕?!痹缒觊g,他跟李興泰都有過被朝方商社拖延付款甚至賴賬的遭遇。
現在,除非是非常信任的朝方商社,在對朝貿易中,他們都要求才用現金結算的方式:卡車把貨物拉到新義州后,朝方人員必須先支付貨款,而后才能卸貨,“否則我們的車調頭就回國?!痹诘|的邊貿商圈里,這是唯一令中國商人放心的交易形式。
“成天提心吊膽,說不定哪天就不干了。”喝完最后一口茶,李興泰拿起手機,起身告別了趙啟明。隔著落地玻璃,他腳下遠處的中朝友誼大橋上,十多輛裝滿貨物的大型貨車正緩緩駛入朝鮮。(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南方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