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據中新網報道,4月15日,國家財政部官網刊出財政部部長樓繼偉在媒體撰寫文章指出,包容性增長就是要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政府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稅收這種公共資源,而財政稅收資源來自納稅人的貢獻,通過政府預算安排發揮作用。因此,如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途徑和方式問題不明確,就很難談到如何推進財稅改革。
文章稱,對于“包容性增長”——inclusive growth,大家理解不盡相同。從比較寬泛的角度,可理解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統籌發展。
如果把概念縮小一點,包容性增長就是要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惠及所有地區,惠及所有人群,在經濟可持續發展中實現社會的協調發展。
對“兩個惠及”,大家并沒有什么異議,但對如何實現包容性增長,人們有不同的理解。
其中關鍵在于,政府和市場各自應該扮演什么樣的角色。
政府發揮作用離不開財政稅收這種公共資源,財政稅收資源來自納稅人的貢獻,通過政府預算安排發揮作用。因此,如果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途徑和方式問題不明確,就很難談到如何推進財稅改革。
對于實現包容性增長的途徑,有三種理解比較有代表性。
第一種理解,關注發展成果的再分配,為此特別強調發揮政府的作用,國家要提取更大比例的財政收入,通過大規模的再分配來實現結果的公平。
這種途徑壓縮了市場的作用,可能導致經濟增長率較低,就業不足。同時,如果過多靠國家福利,而不是靠自己奮斗,人民的幸福感也并不見得很高。因此,這種模式不大可持續。
第二種理解,關注發展機會的創造,而不僅僅關注結果,爭取使每個人都能根據自身條件獲得發展機會,通過自身努力得到發展,享受發展成果。國家適當提取財政收入,實施適當的再分配政策,主要是創造公平的發展機會,讓市場發揮資源配置的基礎性作用。這種發展途徑使得就業充分,人民的幸福感強,經濟增長率高,是可持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