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據中國企業家網,與比亞迪的朋友聊天,談起這家公司老板王傳福的作息。他的員工表示,王老板通常的作息是,一大早開著一臺F3DM來到公司的專用車位,然后在大樓里工作一整天,通常在員工食堂吃飯,一般都是在大家吃完之后,人不多的時候,一個人坐在那里默默地吃。
“你們不去找他搭訕,說個話?”
“不會去和老板搭訕的,我們也怕打斷他的思路,他好像時時刻刻在想著技術方面的事情。”“他不太喜歡接受你們采訪,他更喜歡和科研人員在一起研究個什么。”
剛剛公布的2012年業績報告中,比亞迪凈利潤下降了94%,成為“降幅王”,整個凈利規模僅為8100萬元,也就是說對于一個員工規模超過16萬人的企業來說,每個員工在2012年辛苦一年僅創造了500元財富。然而同期,另一家民營車企長城汽車凈利為比亞迪的60倍。
此外,細心的記者列舉出2011年、2012年年報中的員工數量,指明比亞迪在過去1年中裁員過萬。
在比亞迪寬廣的產品線上,電池和太陽能光伏成為2012年拖后腿的的關鍵,反倒是汽車業務保持著盈利。光伏領域,很多按照以期貨形式約定采購價格,讓比亞迪不僅沒能套期保值,相反折進去很多錢。然而,這并不是問題的關鍵,比亞迪仍需重新審視自己的業務鏈。
長城汽車已經成為全球除保時捷外,利潤率第二高的車企。長城汽車的崛起,給比亞迪傳遞了幾個信息:首先,自主品牌可以在市場的縫隙中找到空間,哪怕這個市場上合資品牌已經非常強大,哪怕這個市場增速大不如前;其次,低端車并不意味著不賺錢,通過更為有效的管理可以讓“精益制造”的魔力再次釋放;第三,需要專注在某一個領域發力,汽車是制造業,指望一蹴而就的想法太天真。
在過去三年陣痛期中,比亞迪遭到詬病的點很多:用人工代替機器,導致產品質量波動嚴重;進行垂直整合,顧了成本不顧品質;分網銷售,拉動了銷量損害了經銷商的利益;多產業鏈齊頭并進,消耗了企業寶貴的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