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溯章貢二水,環顧贛鄱大地,無論是經濟實力,還是現有基礎,以及歷史地位和地理區位,沉淀了21年的昌九工業走廊已經成為“昌九一體化”真正實現連體的平臺,并且不可或缺。經濟專家認為,昌九工業走廊雖然擁有公認的最佳發展條件,但21年的沉淀沒有成為江西經濟崛起的堅實龍骨,一些深層次的原因值得探究。
缺少“二傳手”產業 承接“梯隊”未形成
昌九工業走廊按照鐵路通行里程計算,全長161.4公里。不少經濟專家認為,戰線如此之長的兩城之間,能夠充當“二傳手”的“支撐城市”一直沒培育起來,這是昌九工業走廊的軟肋所在。
“不可否認的是,在昌九工業走廊大戰略的刺激下,昌九兩地在短期內得到了一些實惠。但由于兩地之間基本上都是中小縣城,缺少強有力的支撐點,導致了昌九工業走廊發展的著力點一直沒找好。”江西財經大學朱麗萌教授稱。
省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所長麻智輝表示,成功的城市群中,都是“以點帶線,連線成塊”,其中最為關鍵的一點就是要在“點與點”之間培育能夠有支撐力的城市??v觀昌九工業走廊的發展,南昌與九江兩地雖然成為兩個“強有力”的點,初現了“雙核”模式,但也只是各自為戰,并沒有打造出區域經濟產業轉移的梯度結構。
省人大代表、民生集團董事長王翔稱,昌九交通成為制約工業快速發展的主要障礙。“河南的鄭州和開封現正在提雙城融合,他們的高速公路是雙向16車道。湖南的長株潭城市群,城市間只有50多公里,高速公路也是雙向10車道。但昌九高等級公路是20年前修建的,只有雙向6車道,特別是在德安附近,竟然還是雙向4車道。”交通“短板”制約的是物流,而物流受限,隨之而來的是企業生產成本增加。
生產資源配套不齊 靠“輸血”難持續發展
江西省委、省政府打造昌九工業走廊,當初的期望是想通過各方努力,使昌九工業走廊成為內資外資密集、產業集群式發展的經濟增長帶。財經專家朱麗萌稱,這非常符合當時江西的發展實際。在區域經濟發展有一個點軸開發理論,“點”是增長極,“軸”是流域或交通線。就是選擇若干資源較好的具有開發潛力的重要交通干線作為發展軸,再在軸上確定增長極,然后重點開發較高級的中心城市和發展軸。
“影響區域經濟發展有三大要素:一是節點,即增長極的各類中心城鎮;二是域面,即沿軸線兩側節點所吸收的范圍;三是網絡,由生產資源、資金、技術、信息、勞動力等生產要素及交通、通訊網組成。”朱麗萌稱,昌九工業走廊,前面兩大要素都已經具備了,但在第三個方面,尤其是生產資源及配套網絡方面,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記者從省統計局了解到,昌九工業走廊地區甚至全省的重要礦產資源相對不足,全省人均煤炭、鐵礦的基礎儲量只有全國的7.4%和17.2%,石油、煤炭、鐵礦石、銅礦石等重要礦產資源對外\(省外、境外、國外\)依存度已達到很高水平。
“既然是工業走廊,那就一定要有大量的工業存在。”一家電子企業負責人柯志云稱,一個企業要有競爭力有兩個方案,中低端產品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憑借低成本取勝,高端產品靠發展高科技搞“人無我有”取勝。為了提高競爭力,很多企業就會想辦法降低成本,包括把企業設在原材料生產地、方便銷售地以及把企業建在上下游配套成熟地區。但在昌九工業走廊,既無豐富的原料資源,配套又不完善,很多企業都是沖著低廉的地價和豐厚的激勵政策而去,但這都是“雞血”,多項優惠政策給予的紅利很快遭遇“透支”,昌九工業走廊也因此難以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