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營網綜合報道】貿易融資異化成跨境資金套利工具,為企業偽造出口提供了利益驅動,亦為銀行理財產品提供了銷路;監管部門已叫停這類業務。
據第一財經日報的報道,4月份以來,中國出口數據尤其是內地對香港出口“坐火箭”的背后不只是企業的個體行為。通過一些銀行的運作,本為方便企業進出口業務的貿易融資工具異化成了跨境資金的套利工具,即在銀行的“穿針引線”之下,企業通過偽造出口貨單獲得大量的境外貸款,在稍縱即逝的時間窗口捕捉利率差和匯率差。
記者采訪多名銀行業務經理發現,圍繞幣種、匯率、利率和資金來源四個要素,這類業務已經衍生出了紛繁復雜的套利產品,而這在深圳銀行業已是公開的秘密。
正規途徑下,企業要獲得這類融資貸款需要資金抵押,但在現實操作中為了增加收益被購買銀行理財產品所取代。
由于企業的收益取決于貿易額的多少,因此這一套利工具的存在也增加了前者偽造出口的利益驅動。而在這條利益鏈上,銀行的收益可能比企業更多。
一份由央行廣州分行和國家外管局廣東分局4月底下發的加急通知顯示,已經對這類投機產品予以明確叫停。(編輯:姜小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