炸礁隊官兵正在裸露的礁盤上灌注炸藥。
劉方泉攝
核心閱讀
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里,有這樣一支普通而又神秘的部隊,他們就是濟南軍區某海軍工程指揮部炸礁隊。他們辟山頭、清暗礁,南征北戰,為巨輪駛向大洋,軍艦馳騁四海默默做著貢獻。
炸礁兵天天與波濤礁石相伴,與雷管炸藥為伍,艱苦、寂寞、任務繁重。4月初,記者輾轉千里,深入炸礁隊一線工地采訪,探尋這支能打仗打勝仗的戰斗集體是如何鍛造的。
生死考驗砥礪軍人血性——
炸礁隊人人都有英雄膽
登上青島某碼頭4條30多米樁腿支撐起的平臺船上,雖然已是春暖花開,可海風吹過,透骨的寒意還是讓記者渾身打顫。而官兵們一年四季就是在這無遮無擋的平臺船上作業,“夏天像烤箱、冬天像冰箱”就是對炸礁隊作業環境的真實寫照。三伏天甲板溫度高達60攝氏度,必須穿特制的厚底鞋和防曬傷的長袖作訓服,大多數同志捂出了痱子、爛了襠。隆冬時節氣溫低至零下20攝氏度,刺骨的海風吹在身上像刀割一樣,必須不停工作才能抵御嚴寒,水濺在身上立刻結冰。
“其實身體上的苦根本不算啥”,人人都要過生死關才是對他們的最大考驗。
1月31日11時,福建某軍民混用港口施工現場。
“起爆!”隨著某工程指揮部炸礁隊海鉆201平臺船負責人杜新建一聲令下,1噸炸藥被成功引爆。春節前最后一爆,震起滾滾浪涌,卻沒有震起炸礁兵臉上絲毫波瀾。
炸礁不怕死,怕死不炸礁!這句話,炸礁兵喊了29年。
2005年5月,參加上海洋山深水港航道炸礁施工,由于乳化炸藥在高水壓條件下鈍化拒爆,出現啞炮,不及時排除就是大患。面對埋在海底的3噸巨型“水雷陣”,時任隊長牛德光大吼一聲,“上了平臺船,就闖鬼門關。考驗我們的時候到了!”牛隊長邊動員,邊抽組突擊隊員。要在原先埋好的炸藥附近錯位打孔,實施誘爆。不到半個籃球場的范圍內,已經打孔60個,再打孔,鉆不好就可能觸爆海底炸藥,難度非比尋常。
“除突擊隊員,其他人全部撤回!”牛隊長下達命令,14名業務精湛的骨干被留下。工序展開,慎之又慎。測量手季華生怕測出的數據不準,用操作定位儀反復測量了5次,來回比對后,才敲定一個個鉆孔位置。
一切工序就位。核心崗位,誰來擔當鉆機手?幾名操鉆手上臺請戰。
“朱清洲,你上!”牛隊長點將,經驗豐富的上士朱清洲臨危受命。
“嗡嗡……”朱清洲開動鉆機。
每下鉆一寸,官兵的心上懸一分。
打著打著,鉆機突然往下一墜。
“不好,打到老孔了!”說時遲,那時快,朱清洲猛提鉆頭。好險!
拼了!擦一把汗,朱清洲重新裝藥、引爆,啞炮成功排除。
2004年12月4日,臺風突然轉向再次撲向平臺船。
“馬上啟動電機,升高船體避險!”海鉆202平臺船班長顧乃全緊急指揮5名戰士,抬升船體,躲避浪涌。
“班長,升降液壓泵失靈!”接到報告,眾人查知:配電箱進水短路導致電機熄火。此時,風力已達8級,船體搖晃得厲害。再不抬高,臺風中心襲來,平臺船將會被浪涌吞噬。
關鍵時刻,在岸上人員電話指揮下,電機被修好,平臺船緩緩升起。
17級超強臺風來襲,地方避港的4000多艘船只被毀,而他們頂巨浪、戰臺風,加固的平臺船卻安然無恙,引來周邊船家紛紛登門取經。
開拓創新練就決勝劍法——
敢闖作業禁區,叫板技術難題,有勇有謀方能百戰百勝
炸礁隊第一臺炸礁平臺船是從國外引進的老裝備,排砟口位于10多米高的鉆機套管頂部,高壓水柱沖出的泥漿和石砟如同“泥石雨”從天而降,一個班次下來,鉆機手就成了“兵馬俑”。一年四季,無論酷暑嚴寒,鉆機手只能頭戴安全帽,身穿防雨衣,腳蹬長筒靴,苦不堪言。
能否將排砟口改在套管底部?一天,戰士王文江突發奇想。征得領導同意后,他在套管下部挖了幾個孔,結果泥漿再也不會從上面噴涌而出了,鉆機手從此告別了挨“泥石雨”淋的歷史,一個小小的鉆孔,帶來了一場行業上的變革,自此,國內外生產的所有鉆機都沿用這一小革新。
創新的思維猶如馬良手中的神筆,給裝備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的同時,也讓炸礁隊嘗到了甜頭。
時間回溯到14年前,炸礁隊承擔了秦山核電站三期取水口炸礁工程,這是塊難啃的“硬骨頭”:要在堅硬的巖石上一次爆破出4條寬7米、深13米、長231米的吸水口溝槽。
爆破作業區距“核島”只有20米,距電站泵房僅47厘米,要求震速必須小于2厘米/秒。如此高難度的爆破工程,不但炸礁隊以前沒有遇到過,在國內尚沒有先例。
爆破能否順利實施,不僅關系到秦山核電站建設的進程,而且,影響著國家的聲譽、軍隊的形象。
面對這塊“燙手山芋”,炸礁隊官兵沒有退卻,知難而上。隊長張冬生三下武漢,兩上北京,向中國科學院和長江科學院的教授求教,請著名爆破專家現場授課。很快,32名官兵熟練掌握了秦山工程所需的炸礁技術。經過反復實驗,探索出20多種雷管在水下引爆的各種技術指標,最終選擇采用多段微差爆破技術。
“轟!轟!”一聲天崩地裂的爆炸聲響過后,海面上綻放出一朵碩大的水蓮花,放置在“核島”和吸水泵房的4臺高精度測震儀記錄下了1厘米/秒的震速,電站泵房毫發未損。在場的中外專家無不拍手叫好:“奇跡!奇跡!”
善于創新則難者變易。正是靠著這種勇于創新的精神,炸礁隊敢蹚別人不敢涉足的水域,敢干別人不敢接手的工程。
炸礁隊擔負國家重點工程上海洋山深水港任務時,施工進入倒計時,一塊4.5萬方的超大暗礁擋在炸礁隊面前。在“技術攻關專家小組”的帶領下,炸礁隊官兵向著困難發起了一次又一次的“沖鋒”。經過反復論證,決定實施一次性爆破。采取每隔4排加密孔措施,在國內首創孔內高段、孔外低段毫秒微差延時起爆網絡,實現了超多排炮孔一次性爆破。
60噸炸藥、1萬多枚雷管,深埋于海底巖石。此起彼伏的爆炸聲綿延不絕,巋然不動的礁石灰飛煙滅。那座曾在海圖上標注的“小巖礁”,瞬間消失,成為了記憶。
近年來,炸礁隊先后榮獲軍隊科技進步獎8項,中國工程爆破協會科技進步獎4項,12項技術填補國內空白,引領行業技術發展。
重大任務錘煉過硬隊伍——
臨危之時能受命,關鍵時刻敢擔當,險重任務正是最佳練兵場
滿目群山疊嶂,礁石暗藏海底。2008年10月,炸礁隊接到一個緊急任務,以最快速度建造一個臨時出運碼頭。當時,炸礁隊官兵正散布在天南海北各個施工點,雖然不知道碼頭的用途,但聞聽是政治任務,官兵們熱情高漲,紛紛主動請纓要求參加此項任務。
開山炸礁石,海邊擺戰場。官兵們日夜激戰在施工一線,科學定位鉆孔、精確投放炸藥,不僅兩個月突擊完成3個月的工程量,而且一次聯排施爆就炸出一座140米長的成型碼頭。
隨著工程的進展,官兵們了解到,他們參與的工程是為我軍某新型艦艇停泊建造港口的第一步。
“工程鐵軍,現代愚公。”將軍的贊譽與褒獎,給這支未入而立之年的年輕隊伍以無上榮光。
光環的背后,是一次次重大任務的千錘百煉。那是1984年9月,剛組建兩個月的炸礁隊,奔赴我軍某新型艦艇基地,執行洞庫航道炸礁任務。
“白瓷樣的堅硬礁石,每平方厘米抗壓強度達1600公斤,12顆合金鋼珠組成的金剛鉆頭,用不了3個小時就被磨平……”在工程指揮部第三工程大隊炸礁隊隊史館,政委楊碩向記者述說著當年炸礁隊炸礁移山的戰斗歷程。
729平方米的炸礁平臺,在4根巨大鋼柱的撐托下,宛如一座鋼島,巍然鼎立于波濤浪涌中。每鉆一個孔,都比要求超深兩米,每清挖完礁石,都檢驗一次爆破質量,炸礁隊的每一名官兵深知,“他們干的是海上永久性的工程,一孔一炮都關系到艦艇安全、港口碼頭的壽命和部隊戰斗力建設。”
工地就是戰場。戰場無亞軍,工地同樣不允許一絲一毫的失敗。年輕的炸礁隊官兵在沒有炸礁經驗、專業知識缺乏、裝備陳舊落后的情況下,靠著一股“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闖勁,連續奮戰60多個晝夜,首戰告捷,并創下了“敢打惡仗、能啃硬骨頭”的響亮名頭。
29載炸礁礪劍,29載使命在肩。炸礁隊官兵投身特殊戰場,南征北戰,苦練打贏,被譽為“海上長城”精品工程的主力軍,“國字號”重點工程的突擊隊,英勇善戰、戰無不勝的“水下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