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有苗頭,一年有勢頭,兩年有看頭。”這是省委、省政府對南昌打造“帶動全省發展的核心增長極”的戰略要求,也是南昌全體干部群眾的莊嚴承諾。
自去年6月6日動員令發出,“苗頭”喜人:去年,全市GDP達到3000.52億元,在全國城市中位居第48位,首次沖進50強;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500萬元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幅均在中部省會城市中躍至第一位,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增幅從去年全國省會城市中的第14位升至第2位。
新作風引領新發展
作風好,干部才好;干部好,打造核心增長極才有保障。面對“一年有勢頭”這一更高目標,南昌以干部作風建設作為突破口,高調開局。
中央推出“八項規定”后,南昌市迅速行動,要求全市各級干部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滴做起,帶頭踐行真抓實干、深入一線、銳意創新、負責擔當、艱苦奮斗、淡泊名利“六種作風”。在1月初舉行的全市“兩會”中,會議簡報減少了三分之一,討論時多提意見建議少談成績,節儉務實之風勁吹。春節前夕,南昌市又推出了改進春節期間會議活動的16條措施。據統計,僅“16條”的實施,便節約會議開支100多萬元。
務實實干之風更濃了。2月,《南昌市全面簡政放權進一步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實施方案》正式啟用,立足于用先行先試、敢闖敢冒的改革實干精神,努力打造“中部地區乃至全國行政審批最快的省會城市”。
敢闖敢試、實在實干、高效廉潔,全新的干部作風,正成為南昌在更高起點打造核心增長極的動力之源。
新思維打開新格局
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及海西經濟區“中央地帶”的南昌市,歷來就有活躍的民營經濟因素,在國家進一步深化改革的背景下,充分激發民企巨大的“造血”潛能,完全可以形成類似閩、浙、粵民企千帆競發的態勢,并進而帶動整個南昌經濟實現新跨越。今年以來,民企潛能提升戰略開始在進賢、安義等民營企業集中的縣區率先發力,一系列民企扶持政策先后出臺。
大招商是大發展的生命線。在2月20日召開的全市開放型經濟工作會議上,南昌市明確要求,以實干之舉招沒有水分的項目;土地、資金等資源不再“撒胡椒面”,而將有限的資源交給最好的“婆家”發揮最大的作用;全市招商“一盤棋”,避免內耗、形成合力;要善于融入世界經濟體系,在產業的轉型、轉移中找到突破口。
依照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的路徑和方法,今年南昌市將投入各項建設資金3000多億元。錢從何來,令人關注。近期,南昌在地鐵、朝陽大橋等重大城建工程中,充分展現出用世界的錢辦南昌的事等全新的“籌錢理念”。南昌市僅用100天時間,便將價值235億元的市直行政事業的國有資產整體打包注入四大融資平臺,大批閑置半閑置的資產為南昌新一年大投入、大建設供應著源源不斷的資本力量。思維的高度,決定發展的高度。與時俱進的新思維,正匯聚著巨大的經濟動力,打開著南昌大發展的新格局。
新引擎推動新跨越
現代區域經濟的發展表明,一座城市的跨越式發展,離不開發展引擎的帶動。鄱陽湖生態經濟先導區、國家小微產業園、城市地鐵等項目的推進,已經成為南昌高位起勢的“引爆點”。用南昌市委主要領導的說法,“先導區不姓‘特’,但可辦成江西‘不是特區的特區’。先導區姓‘先’,要先行先試、領先領跑”。作為先導區中的“起步區”,九龍湖片區已成為整個南昌乃至全省發展的熱點。目前,投資60多億元的主干道建設全部動工,優質教育、醫療機構等項目正在推進之中。一個代表南昌城市建設最新成果的“生態、低碳、智慧、文化”九龍湖新城正在迅速崛起。
于去年底啟動建設的南昌(國家)小微企業產業發展示范園,是南昌經濟發展的又一“引爆點”。作為工信部與南昌市的共建園區,正充分整合國家層面及南昌地方的相關資源,打造出中部小微企業發展壯大的“大本營”。園區一期開發10平方公里,重點打造小微企業的核心發展區;近期開發60平方公里,將打造成集小微企業集聚區、綜合保稅區、配套加工區、龍頭崗工業區等于一體的新型工業化園區;遠期將推進鄱陽湖生態經濟先導區向九江方向延伸,使昌九工業走廊真正成為引領全省產業發展的動力引擎。
與此同時,以地鐵建設為代表的大規模城建項目的推進,以投資帶動消費、挖掘潛力,成為南昌打造核心增長極中極具動力和活力的引擎。去年,全市投入各類建設資金2600多億元,直接帶動GDP增長8%。其中,僅地鐵1號線建設便投入資金100多億元,成為南昌固投的新增長點。根據今年初的規劃,在未來5年,南昌將啟動或完成地鐵1、2、3號線與紅谷過江隧道、朝陽大橋、“十橫十縱”城市快速路網等一系列重大城建工程,投資總量將達到1500多億元。
新作風讓干部務實思變,新思維讓發展挺立前沿,新引擎讓南昌蓄勢爆發。在更高的起點上,迎著春天的陽光,南昌正激情奔跑,向著全省核心增長極沖鋒!
本報記者肖蘇萍 楊建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