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開車的南昌市民大多有這樣的感受——車越來越多了,路上越來越堵了!
數據顯示,南昌注冊的機動車已突破60萬輛。除去農用車、摩托車等,小型汽車的數量39.7萬輛,其中不包含外地牌照的小車。那么,除了路上越來越堵,這近40萬輛小車的背后,還
包含了一系列什么數據呢?
綜述
生活越來越好私車越來越多
車輛多——40萬輛 首尾相接到成都
“老婆,我們買輛新車吧?”“好呀,去**4S店吧,現在就走!”這是某品牌汽車廣告中的對白。南昌市相關部門負責人曾在接受采訪時透露,南昌市機動車已步入快速增長期。
注冊登記:39.7萬輛小車(加上外地牌照車輛,全市約40萬輛小車)
每日上牌:平均約300余輛,最高達700余輛總共長度:首尾相接達1800公里(按平均4.5米長計算、差不多可以排到成都,或兩車道排到廣州)城市道路:
總長度為1581.57公里
司機多——120萬人 43人中有10個司機
據了解,今年1月以來,南昌市累計有3萬名考生通過駕駛員考試。“司機增多及汽車家庭擁有量上升,說明市民是生活水平有很大提升。”一位業內人士分析,也是我省經濟快速發展的印證。
司機總數:累計達到120萬人(按全市513.16萬人計算,相當于平均每43人中有10個司機)
擁有車輛:平均12.83人擁有一輛
壓力
道路有點堵泊位太難找
車位少——3.2萬余個 8輛小車爭一個泊位
“現在進市區辦事,我寧愿擠公交車也不開車,找個車位太難了!”很多南昌車主都有這樣的想法。“有時候找個停車場繞一兩公里,停車等半個小時。”梅女士告訴記者,她很久沒開車進市區繁華路段了。
公共泊位:3.2萬余個(按40萬輛計算,8輛小車爭一個公共車位)
居民日均出行:2.5次,平均距離4.5公里
時速低——35公里 一些路出現無規律擁堵
羅菲開著買來才一個多月的小車行駛在陽明路時,經過省人民醫院和二經路兩個紅綠燈口花了17分鐘。
“車輛主要集中市區,車輛在增加而道路還沒有優化,在道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結果就是路上越來越堵。”華東交通大學交通運輸與經濟研究所所長查偉雄等人對南昌市的交通狀況做過多次深入調查,并撰寫了《南昌市城市交通方式結構的優化分析》。記者在分析報告中看到,小汽車在市區行駛的平均時速為35公里。查偉雄告訴記者,隨著一些工程陸續開工,部分道路資源被占用,城區一些道路已沒有規律地出現擁堵。
常住人口:513.16萬人道路面積:3235.6萬平方米
人均占有道路:6.3平方米(全國人均9.3平方米)
油費多——38.4億元 同時起步“燒”22.6萬元
曾有外地的交警部門做過測算,一輛小型汽車起步之時,平均消耗汽油0.076升。起步油費:22.6萬元(按40萬輛小車同時起步,93#汽油7.44元/升計算)
每月油費:3.2億元(按40萬輛小車、一輛小車每月800元油費計算)
一年油費:38.4億元(按40萬輛小車、一輛小車每月800元油費計算)
油量總計:約4.3萬立方米(按3.2億元/月,93#汽油7.44元/升,要約956輛槽罐車來裝)
污染重——減排1200噸 向汽車尾氣排放污染宣戰
“兒子,把口罩戴上,今天又有‘霧’。”1日一早,騎電動車送孩子上學的許學飛給兒子戴上口罩。
機動車的不斷增多,消耗汽油的數量不斷增加,給城市環境帶來巨大壓力。查偉雄等人的分析報告中提到,對城市交通而言,環境容量的限制是指交通污染物的排放速度不得超過城市交通環境承載力,南昌市對機動車保有量的發展空間應該予以一定約束。
另外,3月7日,南昌市環保局首次對外表示,今年將對全市機動車張貼黃綠標,向尾氣排放污染正式宣戰。
客運環境:南昌市客運環境污染達到環境容量的60%(按我國《輕型汽車排氣污染物排放標準(GWPB1-1999)》測算)
減排目標:實現削減機動車排放氮氧化物1200噸的目標
財富
帶動多個產業帶來就業崗位
收入多——保費16億元 還給相關服務業帶來數億元
小車增加也帶動了多個服務業的發展。按平均一輛車每年保養兩次1000元、洗車200元計算,以及換輪胎、汽車配件等,40萬輛車一年可給相關服務業帶來數億元的營業額。
停車費用:4.8億元
?。ò疵枯v車一年1200元計算)保險費用:16億元(按一輛車每年4000元計算)
就業多——3500人 南昌市4S店超過70家
“車輛的增多,其實也帶動了就業。”某保險公司業務經理張宏飛告訴記者。
產險公司:14家(截至2008年12月底,南昌市僅有產險公司5家)
產險從業人員:2000余人(截至去年底,其中營銷人員1087人)
4S店從業人員:3500人(4S店超過70家,按每家店50人計算)
思考
地鐵通行將讓南昌更暢通
除了帶動經濟發展、帶動百姓就業等,40萬輛小車帶給南昌的是“車輛多、路上堵、停車難、污染重”等嚴峻考驗。
“南昌市是一個歷史古城,由于歷史原因,城區建筑密集,沒有足夠空間。”查偉雄告訴記者,盡管近年來先后改造和拓寬的了城區主要交通干道,修建了環線、立交橋等交通設施,但由于交通量持續增長,交通設施的修建又誘發了大量新的交通需求,交通時空的利用效率并不高,南昌市的交通擁擠狀況依然十分嚴重。
一位業內人士曾在接受采訪時介紹,香港的地鐵建成后,人們把家從擁擠的市區搬到了新界,不但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更有效地緩解了市中心區的擁擠程度,提高了市中心的環境質量。“等南昌地鐵通車運營后,整個城市框架也有望拉大,屆時車多路堵環境差也就‘賴’不上40萬輛這個數據了。”他說。
■記者黃培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