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28歲的蘭州小伙兒李海青第一次來到海濱城市青島。盡管只待了兩天,但他感觸很深:“青島,山美,水美,人更美!”
走在青島街頭,李海青的直觀感受是:向陌生人問路,當地人不僅熱心,甚至恨不得把你帶到目的地;坐公交車,看到老年人上車,年輕人會很自覺地讓座。
這名熱心公益活動的年輕人,對青島的觀察沒有局限于這些表象。此前,在青島做公益活動的朋友告訴他,青島是一座“愛的圣城”。李海青對此充滿好奇,于是慕名而來,“看看那里的公益氛圍”。
青島是一座品牌之都。這里不僅有海爾、海信、青啤、澳柯瑪等眾多著名工業品牌,還培育出“微塵”、“紅飄帶”、“笑姐”等大批知名公益品牌。
兩天的青島之行,李海青頭腦中不斷閃現“感動中國”給予青島愛心群體“微塵”的頒獎詞:這不是一個人的名字,而是一座城市的良心。
以“微塵”為代表的“城市良心”,根植于青島大地,孕育出500多個公益團隊和無數感人的故事;層出不窮的好人好事,又不斷強化青島的“城市良心”,溫暖著這里的每個人,托起了青島人追求幸福的夢想。
搭建愛心平臺
蘭州與青島相隔千里,但一個叫“蒲公英”的公益組織將蘭州小伙兒李海青與青島連接了起來。“蒲公英”在青島孕育,把公益愛心的種子吹向全國,在多地生根發芽。
最先播種“蒲公英”的人,是在青島生活了10多年的宿來正。這個來自吉林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年輕人,總希望能為社會做點什么。
2010年,他策劃建起了“蒲公英”QQ群,傳播“做你最擅長的事,幫助需要幫助的人”的公益理念,吸收熱心公益的網友加入。“蒲公英種子”很快吹向了四方,目前已覆蓋40多座城市,成員上萬名。
“蒲公英”的第一次公益活動是幫扶甘肅的一家孤兒院。資助倡議發出后,第一批善款很快到位,團隊用這筆錢給孤兒購買了棉衣和生活用品。
漸漸地,“蒲公英”摸索出成型的公益項目——圓夢計劃。他們從偏遠地區收集到貧困學童的夢想,在展板上曬出這些夢想,讓愛心市民認領,幫助學童圓夢,而每次圓夢卡一擺出來,總是很快就有市民前去認領。
3年間,“蒲公英”組織實施了300多次公益活動,幫助8000多名孩子圓了夢,募集300多萬元善款,其中青島地區超過100萬元。
在青島另一個公益組織——“笑姐”愛心助殘團隊負責人宋桂華看來,現在很多人都有做好事的想法,只是缺乏平臺。
2005年11月,這位和藹可親、滿臉笑容的大姐發起成立了“笑姐”愛心助殘團隊。他們的幫扶對象是殘疾人特困家庭,通過網絡募集衣物,量體選衣,進村入戶面對面送溫暖。
“我們團隊門檻很低,目的是讓中低收入者也有一個獻愛心的地方。有衣服的捐衣服,沒衣服的出把力,這都是獻愛心。”走到哪,這位“笑姐”胸前都佩戴著一枚雷鋒像,“父母常教育我,幫人就是幫自己。”
第一次捐衣,“笑姐”沒有儲藏衣物的倉庫。一個朋友知道后,馬上騰出一處160多平方米的倉庫,不再出租,而是免費提供給“笑姐”,“就算獻愛心了”。
“笑姐”下鄉送衣服,每次招募45人左右,網上一發出招募信息,經常5分鐘內就報滿額了。“青島人厚道、樸實,愛幫助人,這一點,在公益活動中體現得很明顯。”宋桂華說。
網絡匯聚大愛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青島人,青島新聞網青青島社區市南論壇版主孫東生認為,青島人的厚道熱情,見不得別人受難,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并不值得驚訝。但是,2008年5月18日那天,目睹青島人近乎“泛濫的愛心與高漲的熱情”,這名硬朗的山東漢子,不禁熱淚盈眶。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孫東生聯合幾名熟悉的網友,第一時間行動起來,在青島新聞網發帖組織募捐,第一個QQ群很快“爆滿“,后來開到3個QQ群。
“5月17日、18日,震后的第一個周末,我們在臺東步行街組織現場募捐。那兩天,有2000多人參與捐款,我們光在臺東街就募集了15萬元善款。整個新聞網,募集到80多萬元。”孫東生回憶說。
嚴格說來,與“蒲公英”、“笑姐”相比,孫東生所在的“網事如歌”愛心團隊算不上一個組織。“我們特別松散,很多網友互相都沒見過面,連個合影都沒有。但如果我們碰到事,在網上一呼吁,大家就會伸把手,從虛擬網絡走到現實中來。”
2009年,得知一名叫“楚楚”的威海網友身患尿毒癥,這個松散的網民組織再次伸出援手。他們聯系了媒體呼吁,還上街組織“網暖楚楚”募捐活動,3天內籌得9萬多元善款。
先心病患兒小雪艷、“最小水餃工”小雨、“零錢哥”亮亮……被青島網絡溫暖過的名字,可以列出長長的一串。
因為有公益的溫度,青島的網絡始終充滿溫情。其間,孫東生和網友發起成立“網暖”愛心團隊,2012年又設立“網事如歌愛心基金”。基金成立第一天,捐款就有11萬元,其中第一筆善款就來自曾經受到救助的“楚楚”。她在淘寶上開了個網店維持透析費用,把攢下來的5000元捐給了愛心基金。
#p#副標題#e#在孫東生看來,“青島是一座有大愛的城市。我們草根網民做公益,沒有宏愿,只是盡點綿力。”而這種來自民間網絡的綿力,匯聚起來就是大愛。
2008年7月,汶川特大地震兩個月后,青島大學的兩名教師自發組成心理援助服務隊,對極重災區的中小學師生進行專業心理撫慰。在服務隊的影響下,數家青島企業在災區設立“獎助學(教)金”。50多個青島愛心家庭加入服務隊,并與50余名北川孩子建立了長久結對資助關系。
因為有大愛,青島也收獲頗多。
2006年9月,斷臂女童彭真真從外地來青島401醫院做接臂手術,女童家人的哭聲驚動了島城,隨即引發一場捐款活動。愛心匯聚,真真得救。事后,為表達感激,彭真真改名“彭青島”。
支撐起城市的精氣神
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人在享受物質高增長的同時,在精神道德領域卻遭遇了誠信缺失、公德失范等問題。面對這種反差,青島人是一種什么樣的態度?
與身邊的朋友聚會時,有人抱怨世風日下。孫東生對此的態度是,“與其天天抱怨,不如做點實事”。
“網事如歌”團隊籌集的善款,全部捐給了紅十字會,“我也知道郭美美事件,但不能因為這些,我們就不再伸手做好事。我們需要做好監督,而不是無動于衷,那樣的話,社會只會越來越冷漠。”
自從成為一粒“蒲公英種子”,青島姑娘李娜幾乎變了一個人。過去,她是同事眼中的“賺錢工具”,每天疲于奔命地做業務。現在,她愿意放棄一些業績,抽出時間做公益。“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后,我很慶幸自己接觸了公益。在物質與精神的岔路口,我及時轉向,沒有在追求物質的路上一奔到底。”33歲的李娜形容現在的生活“一切都剛剛好”。
“笑姐”宋桂華認為,做公益要量力而行,不要把公益變成負擔。在“笑姐”團隊中,有些成員因為生活發生變化,時間精力不允許,會退出兩三年,但生活壓力緩解后,又會重回公益隊伍。
在“笑姐”團隊的100多名核心成員中,80后、90后年輕人占了一大半。很多年輕人告訴宋桂華,平時工作競爭很激烈,壓力滿身,做公益反而能釋放壓力,“這是睡覺、逛街不能比的”。
談及家鄉的“好人現象”,“青島土著”孫東生自豪地告訴記者:“青島,是一座有無私大愛的城市。微塵,就代表了這座城市的良心。我們要把這種精神傳遞下去,這座城市才會有夢,這種城市的人才會幸福。”
談及過往,2005年度“感動中國”人物、舍身救人的來青務工青年魏青剛表示:“是青島成就了我,那是一個隨處都能遇到好人的城市,那里的好人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微塵’。”
曾經感動整個中國的“微塵”,代表了青島這座城市的精氣神。它既是“青島好人”的象征,又是一種道德基因。有了這個基因,這座城市才會安寧,這座城市的人才能安心做夢、踏實追夢。
正如斷臂女童“彭青島”家鄉媒體的評論所言:青島,作為一個在經濟上值得我們學習的城市,比起你蒸蒸日上的經濟面容,我們更愛你真誠、善良的城市心態。
本報青島3月27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