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无码久久AV-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亚洲精品国产精品乱码不99-黄网站欧美内射

江西企業網
熱線電話:0791-88185535 | 監督電話:0791-88185535

代表委員熱議推進城鄉一體化:就業穩定農民工可申請保障房

2013-03-08 14:51

   江西企業網3月8日北京訊“我們要發展經濟‘馬賽克’。”全國政協委員、江西省政協副主席,民盟江西省主委劉曉莊對城鎮的發展有著自己獨特的看法。經濟“馬賽克”就是在一個地區圍繞一種主導產業,形成從原料到銷售,從教育培訓到中介服務的全方面產業鏈條。劉曉莊認為,這樣可以達到以業興城、以鎮帶村的目的,構架獨具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體系,就地容納更多的城鎮居民。

  “對農民工的培訓也很重要。”全國政協委員、民革中央監督委員會副主任陳清華建議,大力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讓農民工子弟擁有一技之長,同時做好農民工“轉移前”、“就業中”的技能和法律培訓。這樣能讓他們獲得更高報酬,有利于他們在城市和行業中穩定下來。

  目前,在江西省100%的街道和鄉鎮、83.7%的社區、91.5%的村建立了人力資源社會保障事務所或工作站,農民工在省內工業園區就業可享受免費培訓。全國人大代表、南昌市長陳俊卿在談及進城問題時,則表示要全心全力為他們找出路、做后盾,力爭在就業上幫他們找個“好飯碗”。

  公共資源

  在農村就能享受城市般的待遇

  城鄉發展一體化,關鍵是要“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切實把城鄉協調發展的“規劃、建設、管理”有機地統一起來。

  “要進一步發展就要縮小城鄉和區域的差距,要縮小城鄉和區域的差距還是要靠城鎮化,實施城鄉統籌的城鎮化。”陳俊卿說。

  “城鄉一體,不是單一做大城市框架,把農村圈進城市,在規劃建設時就要兼顧。”劉曉莊認為,要兼顧大中城市和小城鎮的發展格局及其各方面利益,促進新農村建設融入各“大、中、小”城市的發展之中。

  “可參照經濟學家厲以寧提出的‘老城區+新城區+新社區’模式,開展新一輪的城市建設。”劉曉莊建議,老城區改造,應通過機關企業外遷,形成商業區和服務區,保留城市的文化特質;工業新區建設,應發展實體經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產業依托;城市周邊農村的新社區建設,為城市未來健康發展留下空間、奠定基礎。與此同時,完善提升縣城功能,積極支持產業基礎好、經濟實力強的縣級市和縣城發展為中等城市或“衛星城”,形成新的區域次中心城市。

  劉曉莊提出,要保證農村擁有的公共資源與城市不能相距懸殊。實現農村的各項設施基本齊全,政府各項服務全面覆蓋,使農民群眾的生活環境優美、住房設計科學、建筑布局合理、娛樂休閑設施齊全,生產、生活需要能夠享有城市般的待遇。


農村產業

  將農業“化為”現代產業

  今年1月6日,安義縣鼎湖鎮的種糧大戶凌繼河向種糧農民發放140多萬元年終獎的消息成為轟動一時的新聞。凌繼河承包了1.5萬畝田,聘請100多名農民幫他管理,每人每月可領到2500元工資,年底則發放年終獎,“種糧狀元”劉高美一人就獲得了16.3萬元的獎金。隨著城鄉一體化的建設,可以出現多個“凌繼河”是很多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的觀點。

  “在發展城鄉發展一體化的時候,也不能忽視種糧吃飯的問題,城鄉一體化是促進農業發展的一個契機,應抓準機遇,穩妥推進土地流轉,發展現代農業的規模,促進一產向二產、三產變化。”劉曉莊說,在穩定農村土地承包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土地入股等形式,進一步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城鄉聯手,發展農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各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形成產業化。

  民生保障

  應實現城市化的保障全覆蓋

  老金這樣的農民工有一個深切的希望,農村老家看病的報銷比例更多些,等年老時不用天天一身泥地出來打工,而孩子有地方讀書并讀好書。

  “我們要在社會保障上為進城農民工套上‘救生圈’。”陳俊卿說。

  “應該進一步探索提供均等的醫療、養老和就業等公共服務,開展針對這一群體的法律援助、貧困救助和應急救助。”陳清華建議“救生圈”要全方位。

  這一觀點與劉曉莊不謀而合。劉曉莊認為,對于農業人口進城的新市民的工資待遇、教育醫療、子女就學、養老保險、住房分配等,要一視同仁,公平對待,不能搞差別制,尤其不能歧視。完善城鎮公共服務體系,幫助山區移民直接“入園就業”等工作要及時跟進,切實解決好他們的就業、安居、社會保障等問題,盡量縮短由鄉到城的“過渡期”,防止出現“偽城市化”。

  陳清華還提出,新生代農民工增長迅速,對于其中就業穩定、有一定經濟能力的應比照城市居民收入標準,提供廉租房等各類保障住房,建設相對集中的農民工公寓,并培育小戶型房屋租賃市場,逐步建立以低端市場租賃房為重點,以保障性住房為補充的農民工住房供應體系。

  劉曉莊建議,城市提供給農民工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或公租房,不能一味在城市外圍搞連片開發建設,要與一般城市小區融合,形成新老市民雜居共處的局面,盡量做到交通方便,環境舒適。